人类无论发展到何种阶段,得到多少伟大的科技成果,都无法与自然的力量相抗衡。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伤害不亚于任何拥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其中最为致命的“终极武器”就是
在公元前23世纪,尧舜时代我们国家就开始了关于地震的记载,至今中国的地震记录多达600余年。直至1911年,我国共经历4.7级以上地震多达1034次。
我国处在印度板块、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运动比较频繁。中国是最频繁发生地震的国家之一,全球30%的地震发生在中国,死亡人数也超过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地震所造成的人员受伤或死亡是其他所有自然灾害无法匹及的,不止如此地震往往还伴随着山体滑坡、洪水、海啸等次生灾害。而且余震所带来的人员受伤或死亡和损失,完全不亚于主震所带来的影响。
为了避免地震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从古至今的科学家们不遗余力的与地震作斗争,终于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做到了地震预警,以减小相关预警区域的灾害损失。
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板块运动造成地壳岩层互相碰撞挤压,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剧烈的碰撞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能量引起振动,板块边缘和板块自身就开始了强烈的振动地球上半数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板块运动造成的构造地震。
地球自始至终都在无止境的自转公转,在外部运动的同时内部物质也随外部的运动进行变化和分异。地球表面的地壳在内外变化的影响下,岩石圈开始产生变动,板块开始演变运动,这一系列的运动和变化就促成了地球的地壳构造运动。
除构造地震外,依据地震形成原因还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人工地震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其他皆为自然活动引起的天然地震。
构造地震又被称为断裂地震,一般构造地震在发生时都会在主震产生后伴随着余震。主震与余震的震级相差2.4级左右。
根据能量释放的大小地震也被分为不一样的等级,有些震感较弱的地震人们甚至都无法感受到,只能被地震台的仪器记录下来。
地震的影响区域无论等级高低都是有限的,也就是地震波在能到达的范围内造成的破坏及影响。
在科学界其实始终没就地震预警的需要条件达成一个明确的态度,大部分拥有地震预警的国家几乎都是地震发生频繁,以及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的。
地震台的工作需要长期不间断地工作,还要与其它多个部门联合发挥预警的作用,因此就需要较大的经济支持。
地震因为岩体发生破裂错动,产生能量向四周辐射,而这种能量即是地震波。现代的地震预警技术就是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打一个时间差,赶在地震波到达地震区域之前提前将预警信息传达给民众。
一般地震的震源深度都在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距离,首先无害p波开始传播,一般几秒后破坏性的s波就开始向四周扩散。而电磁波的速度却快于地震波所有波频的速度,地震预警的原理就是电磁波无害p波破坏性s波的速度差,提前预警。
虽然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后才能发出,但提前将地震信息传播出去,哪怕只是几秒钟的差距也足以拯救成百上千人的生命。在得到预警的一瞬间,民众根据预警播报中的时间、地点、震级三个重要信息,及时做出一定的反应及时避难,应对地震的到来。
每提前预警3秒,所能避免的损失就减少14%,但还有预警盲区依然威胁着我们。预警盲区就是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延伸性,若发生地震,地震监测仪进行仔细的检测,所有的环节开始运作最后进行播报预警,这就是预警盲区。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将地震检验测试系统加入铁道新干线年代,研发出紧急地震检验测试和警报系统。直至2007年检测预测系统推向日本全国。
1994年起,将地震报警系统用于核电站和石化天然气开采企业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8级以上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受伤或死亡和财产损失,2009年在中国地震局的支持下,科技部门开始将地震预警速报系统的技术启动。
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了对民众进行地震预警的技术。
4.9级巧家地震,甚至在真正建设完成之前地震预警系统就已经提前预警了国内最大的被预警强震——2013年芦山7级地震。
可以在电视上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一旦周边发生地震,电视会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将位置、震级、到达时间等信息数据显示出来。
中国继墨西哥、日本之后成为第三个拥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预警的意义在于为民众躲避地震及时避险争取更多的时间,由此减少伤亡,降低损失。
地震并不像天气一样能提前探测,前文提到地震形成的问题大多是板块运动,而板块运动本身就是毫无预兆的,而且地壳运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地壳活动都会造成剧烈的振动,从而发生地震。
地震无法通过仪器或者规律来判定,随着地球内外部的变化地壳内部发生的演变是随机的,甚至在地震多发地带,地壳会随时发生变动。我们没办法收集足够的资料来进行有意义的分析。
地壳运动随机性太大了,科学家们始终没有办法得到确切的实验结果,真正的板块变动是实验室无法复制的。
地震监测台在地震初期检测到的振动信息来判断该震动是否为地震,之后将得到的地震数据传递给各部门,然后预测震级、范围、影响、震中。
判断地底深处传来的噪音是否为地震的信号,然后根据噪音的数据得到地震信息,之后传播给震区四周的民众。
预警盲区”就是技术难题之一,地震预警是需要高时效高要求的传播速度,一旦得到地震信号就要迅速得出相应信息传递给民众。但在目前所获得的数据不完善,就会出现预警延迟,而且也会造成数据的准确性降低。
误报漏报的风险,这就是真正的“预警盲区”,将会有地区没办法得到准确的地震信息,无法及时避险从而增加损失。
还无法完全准确的得到震源位置和扩散区域,这也会造成预测信息与实际出现偏差,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论是多么细微的差距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纵波,地震发生后小振动的纵波首先传递到地震监测器和探测系统。一次地震后会导致总系统出现难以预料的变化,在地震到达监测台后由于系统骤变,压力爆发点变动不定,很难局的准确的数据。
6378千米相比也就只有千分之一。人类虽然堪称地球的主宰者,拥有目前宇宙中已知的最先进的科技,但对于地球本身的探测不过只到达地面而已。对于地球内部人类依然无能为力。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地震预警的历史。长达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终于实现了全覆盖的地震预警功能。极大地减少了因为地震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仅仅几秒的提前预警使民众得到及时的避险和有组织的避难。